在生存几率为3.7%的纳粹集中营,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。“即使你的一切都被剥夺,也不要放弃在任何境遇中对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自由”。
1942年,德国纳粹统治下的奥地利维也纳。
维克多.弗兰克尔面临着两种选择:
或者拿着签证去美国,继续自己的事业;
或者留在维也纳,等待命运摆布。
事实很清楚,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死亡!
父母为他能有机会摆脱厄运高兴,
弗兰克尔却犹豫不决:
真能忍心撇下父母,让他们独自面对集中营?
那一刻,弗兰克尔注意到桌子上一块石头,
这是他父亲在犹太会遗址上捡回来的,
石头上镌刻着《十诫》中的一条:
荣耀你的父母,地上的生命将得到延续。
弗兰克尔于是决定留下。
当年,弗兰克尔全家被关进纳粹集中营。
之后三年间,弗兰克尔先后被关押在四个集中营,
第一个集中营正是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。
▲弗兰克尔及其家人
弗兰克尔和另外1500名犹太犯人,
被赶上火车,驶向奥斯维辛——
一个意味着毒气室、焚尸炉、集体屠杀的地方。
四天四夜路程,对未知命运极度恐惧,
每个人的全部食物,只有140克面包。
火车到站,集中营看守将人群分成两列,
身体虚弱者在左列,将被直接赶进毒气室;
其余人在右列,其中超过90%早晚要进焚尸炉。
在好心人提醒下,弗兰克尔努力挺直腰板,
结果幸运地被分到队伍右列。
这些幸运者被赶进拥挤的窝棚,
没收所有财产,剃光毛发,抹去一切社会身份,
从此,每个人惟一拥有的,就是自己的囚犯号码。
在上交物品时,弗兰克尔悄悄走近一个老囚徒,
指着自己口袋里一卷纸问道:
这是我科学著作手稿,是我活下来的惟一希望,
我要不惜一切代价保留下来。你能理解吗?
老囚徒一脸不屑、嘲讽和侮辱,
狠狠地吐出两个字:“狗屁!”
弗兰克尔终于意识到:自己前半生从此消失了。
一个比他早几周到集中营的同事,
冒死过来告诉弗兰克尔集中营生存法则:
尽可能每天刮脸,无论用玻璃,
还是用最后一块面包换取刮脸用具,
只有这样,才能看起来显得年轻,看上去能干活。
即使脚上起了水泡,走路也不能瘸,
否则,第二天就会进毒气室。
▲纳粹毒气室
冷酷、饥饿、寒冷、劳累、恐怖、屈辱、死亡,
集中营全部生活,由这些关键词构成。
但弗兰克尔惊讶地发现,
填补他们精神世界的,居然还有好奇和幽默。
他曾经想象自己赤裸裸、湿漉漉站在寒风中,
该有怎样可怕的结果。
随后几天,好奇变成了惊讶:居然没有感冒!
两米宽的光板床,并排睡着9个人,
大家合盖两条毯子,枕着自己的胳膊,
居然可以安然入睡。
严重营养不良、数天不能洗漱,全身肮脏不堪,
居然没有疾病感染。
弗兰克尔说:是的,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,
但请不要问我们是如何习惯的。
事实上,因为时刻笼罩着死亡阴影,
弗兰克尔身边所有人,几乎都动过自杀念头,
因为在那种环境下,已经没有谁惧怕死亡,
甚至觉得早点进毒气室,还可以免除自杀的麻烦。
冷漠地活着,无非是为了等待死神的光顾。
当某个人死去后,没有人会沮丧和悲哀,
大家只会忙着从死者身上拿走剩余的食物,
还有不太破的衣服,甚至一根鞋带。
他们可以一边看着尸体被倒着拖走,
一边有滋有味地喝着碗里的汤。
闲聊时,他们轻松讨论下一个死去的人会是谁,
以及自己会在什么时候死。
丰富的经验,让他们非常熟悉人的死亡特征,
判断往往准确无误。
▲集中营一角。
既然离死神如此之近,
对死亡的恐惧反倒不再成为困扰。
冰天雪地,空着肚子,穿着破鞋,满脚冻疮,
弗兰克尔一边被工头打骂,一边走向工地。
他满脑子的想法却只是:
晚餐会不会多几颗豆子?
要不要用最后一支香烟换一碗汤?
脚上这双“鞋”还能支撑多久?
每天上午10点左右的哨声,
成了囚犯们最为渴望听到的动人音乐,
因为那意味着半小时休息,
甚至还有面包。
每天只发一次面包,囚犯们会聚在一起讨论:
是立刻全部吃完,还是分成几份慢慢享用?
如果遇到一个分配公平的厨房劳工,
他们会欣喜若狂,
因为每个人都有机会分到汤里的豌豆。
如果睡觉前几分钟没有突袭警报,
也没有马上熄灯,
他们会感激涕零,
因为有机会把衣服上的虱子捉光。
偶尔因为生病而不用出工,
尽管食物因此大幅减少,
他们也会觉得自己无比幸运。
有段时间,弗兰克尔被安排到“休息营”,
照顾50名高烧病人,
他惊喜于每天居然可以有5分钟独处机会,
可以透过铁丝网静静地看着外面山坡上的野花。
尽管旁边就是病人和尸体,
他也觉得自己简直到了天堂。
▲能看到外面野花就算到了天堂
在集中营,囚犯们基本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。
即使偶尔有选择的机会,
也根本不知道哪种选择更接近死亡。
只有那些失去继续生活勇气的人,
才会做出他们的选择。
他们拒绝洗漱,拒绝出操,拒绝出工,拒绝看病,
任何劝说、威胁,都不再起作用。
他们会默默享用完最后一根香烟、最后一片面包,
然后缩在自己躯壳里,不再关心任何事情。
这些人,往往当天就会自己死亡。
在“机会”面前,弗兰克尔同样不做选择。
有次一些囚犯被送往“休息营”——
也可能是直接去焚尸炉。
弗兰克尔名单也在其中。
看守说,如果谁想留下来值夜班,
也可以不去休息营。
82名囚犯当场报名值夜班,弗兰克尔没报名。
半小时后,任务取消。
报名值夜班的人多在几个星期后死亡。
又一次运送,弗兰克尔仍在名单上。
有个好心的医生想帮他把名字划掉,
弗兰克尔谢绝,他选择顺其自然,
临行前,他和好友诀别,留下给妻子的遗嘱。
次日早晨,队伍出发,
但这次既不是骗局,也不是去毒气室,
真的是去了休息营;
留在原集中营的那些人,因为饥荒而多数死亡。
解放前夕,党卫军已经变得十分友好,
他们要把囚犯转运,说是用于交换战俘,
然后烧毁集中营。
指定人选时,偏偏遗漏了弗兰克尔,
绝望、愤怒的他只能等着和集中营一起焚毁。
而就在当天夜里,战线到了集中营,
第二天旗杆上挂上白旗,所有留下的人幸免于难。
真正被烧死的,却是前一天被运走的那些人。
▲他们根本不知道哪种选择更接近死亡。
在那三年最艰难的日子,在生死面前,
弗兰克尔没有选择。
但他透过自己的经历和见闻,
得出一个重要的研究结论:
你无法选择处境,却可以选择如何应对处境。
正如囚犯们表现出的心灰意冷和冷漠无情,
弗兰克尔选择的是永远不放弃活着的信念,
同时尽最大可能保持自己的善良。
“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,便能生存。”
尼采的这句话深受弗兰克尔欣赏。
他在集中营无时无刻不挂念着妻子,
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,
期盼着有朝一日能活着与妻子重逢。
他还不间断梦想着战后到各地演讲,
与听众们分享集中营的经历和他的研究成果。
弗兰克尔研究着集中营那些囚犯,
想弄明白,为什么在同样的境遇中,
为什么有人始终不放弃对生命的渴望。
他的结论是:
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说那样,
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;
也不是阿德勒所说,只是为了争夺权利。
而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。
他说:在苦难中,一个懂得生命意义的人,
仍然可以保持勇敢、自尊、无私。
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,
但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的情绪与行动。
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应对处境的自由,
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。
▲ 你无法选择处境,却可以选择如何应对处境。
1905年,弗兰克尔出生于奥地利。
很小的时候,他就立志做一名医生,
也常常花时间去琢磨生命的意义。
十几岁时,他沉迷于哲学和心理学,
高中时开始与弗洛伊德通信。
16岁时,经弗洛伊德推荐,
弗兰克尔发表了第一篇心理学研究论文。
在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演讲中,弗兰克尔说:
我们必须回答生活提出的问题,
而要回答那些问题,就必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。
弗兰克尔创立了维也纳第一个私人咨询项目。
1930年,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,
后在维也纳大学担任精神病专家,
专门负责照顾那些自杀未遂的病人。
他试图通过赋予生命的意义去帮助那些人。
二战前夕,弗兰克在罗斯柴尔德医院工作,
担任神经官能症科主任,
这是维也纳唯一一所犹太医院。
正因为如此,他才曾获得逃离奥地利的机会。
弗兰克尔能够存活下来,
既有各种侥幸,也与他求生意志有关,
重要的是,他没有放弃对苦难态度的选择。
他说,积极态度既可使人备感欢乐和满足,
也能使人经受苦难的挫折;
但消极态度一定会加剧痛苦,
削弱幸福和满足感,甚至导致抑郁和疾病。
弗兰克尔发现了寻找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:
做有意义的事情;关爱他人;克服苦难的勇气。
▲ 能够存活下来,最重要的是,他没有放弃对苦难态度的选择。
1945年,弗兰克尔获救。
当他回到维也纳时,第一时间得知,
妻子、父母、弟弟都死于集中营。
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,他留在了维也纳,
继续他的精神病学研究与临床事业。
他坚信和解而非复仇,曾经说:
我忘不了别人给过我的恩惠,
也不抱怨别人对我做过的坏事。
与敌人以及自己内心和解,让他放松,
他全身心投入工作,
重写在集中营毁掉的书稿,
并用极短时间,写了影响很多人命运的著作——
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。
该书印刷100多版,发行量超过1200万册,
被译成24种语言,
被列入“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”。
弗兰克尔后来再次结婚,生活美满。
1949年,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。
后来成为享有盛誉的存在-分析学说领袖,
他发明的意义治疗是西方心理治疗重要流派。
全世界29所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,
美国精神病学会授予他奥斯卡.普菲斯特奖。
虽然年事已高,他仍然极有兴致地学习飞行,
享受终其一生的爱好——登山,
90多岁时,他还与世界各地来访者交谈,
并亲自给读者回信。
他时时提醒身边人:
世界的状况不妙,
但除非我们每个人都竭尽所能,
否则一切会越来越糟。
有一次,
弗兰克尔在纸上写了他自己生命的意义,
然后让学生去猜。
一名学生的回答居然一字不差:
“我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生命意义。”
1997年,弗兰克尔去世。
有人评价他说:
英雄稀有,他们静静地出现发光,
在世界上留下印记。
当他们逝去,
作为整体的人性,已变得再也不同。
▲ 晚年弗兰克尔和他影响世界的著作《MAN'S SEARCH FOR MEANING》。
我们一直在寻找生命的意义,这让我们困惑迷茫,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活出生命的意义。
犹太人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。纳粹时期,弗兰克尔全家都被关进了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集中营,他的父母、妻子、哥哥,全都死于毒气室中,只有他和妹妹幸存。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,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,开创了意义治疗法,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。
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极大的热情,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,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。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。
弗兰克尔创立了”意义疗法“及”存在主义分析“,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、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。弗兰克尔的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的销量超过千万册,荣登“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”之一。
弗兰克尔名言
1、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:工作(做有意义的事)、爱(关爱他人)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。苦难本身毫无意义,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。
2、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。只有通过爱,才能使你所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。通过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所能和应为,他就会实现自己的潜能。
3、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,但他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环境的自由。
4、不要只想着成功——你越想成功,就越容易失败。成功就像幸福一样,可遇而不可求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,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,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。幸福总会降临的,成功也同样: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。
5、要这样生活:好像你已经活过一次,而在前一次的生命中,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错的,所以现在你要重新开始,把它们做好。
6、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,但请不要问我们是如何习惯的。
7、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评判别人,除非他扪心自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不会那么做。
8、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,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。对待生命,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。
9、你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。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,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。这样,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,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。
二战中,弗兰克尔被关进集中营,被剥夺了自由、父母、妻子、爱情、工作与著作原稿,集中营的痛苦经验让他对存在的痛苦、挫折,及现代人特有的焦虑与空虚感有独到的见解,并在重获自由后将不能磨灭的体会撰写成书《活出意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