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LP的理论及技巧建筑在一些前提假设上。学员无需绝对接受这些前提假设,只要暂时假定它们成立——世界上的人事物就是这样的,
并且以这个假定的态度去处理需要面对的情况,然后用产生的效果让自己决定下次应否再用同样的假定态度。
NLP不是追求“真理”或“真相”的学问。NLP追求效果——在三赢基础上(我好、你好、世界好)的效果。
NLP也不相信绝对,它不是拒绝或者否定“绝对”存在,而是不会花时间去寻找或者证明 “绝对”是否存在。
NLP有一句名言:“没有事情是绝对的,包括这一句话。”
“绝对”是把焦点放在超越这一次(当下的情况),是把焦点放在每一次、很多次上面。
这样,我们便忘记了我们是在这一次、当下的情况里感到需要处理,而不是任何的其他一次。
处理当下的情况,才是我们需要专注关心的事。当我们把焦点放在任何其他东西上,我们便无法活在当下了。
香港NLP之父徐志忠神父说:“前提假设是NLP的免疫系统。”
无论什么思想或行为,你用12条前提假设过滤一次,便不会产生多大问题,并且已经是非常“NLP” 了。
以下是比较详细的解说。
1.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
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会完全一样,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、 价值和规条系统会是一样;
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够绝对一致,因此,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是一样;
没有两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会完全一样,也因此,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,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。
一个人会做的事,另一个人不一定会做。人与人之间的不同,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。
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,别人才会尊重你自己独特的地方。
每个人的信念、价值和规条系统都是在不断演变中,所以没有一个人在两分钟内是一样的。
两个人之间即使信念、价值和规条不一样,仍能够建立良好沟通或者良好关系。
给别人空间也就是尊重别人的信念、价值和规条,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沟通和关系。
同样,自己与别人的看法不同,也是正常的事。
在尊重别人的信念、价值观和规条的同时,我们也有权力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信念、价值和规条。
2.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
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,只能改变自己。每个人的信念、价值、规条系统只对本人有效,不应强迫别人接受。
改变自己,才有可能改变别人。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。每个人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。
找出对方的价值观,创造、增大或转移对方在乎的价值,对方便会产生推动自己的行为。一个人因此不能“教导”另外一个人。
一个人只能引导另一个人去学习。因此,一个人不能希望另外一个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、价值和规条,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。
好的动机只给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,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发生的权利。
不强逼别人跟随自己的一套信念、价值和规条,别人便不会抗拒。同样地,我们只能自己推动自己。
3.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
只强调做法正确或者有道理而不顾是否有效果,是在自欺欺人。
在三赢(我好、你好、世界好)的原则基础上追求效果,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有意义。
“讲道理”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上,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。效果是计划的基础,也是所有行动的指针。
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信念、价值和规条一样,所以,没有两个人的“道理”是一样的。
那么,坚持道理,只不过是坚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信念、价值和规条。
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,要有效果就要加上理性方面的认同才会出现。因此,有效果需要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鸣。
没有效果的道理,是背弃了信念和价值的规条,需要加以检讨。有效果和有道理往往可以并存,但必先从相信有这个可能的信念开始。
只追求有道理但无效果的人生,难以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。
4.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,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
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把资料摄入头脑里,因为不可能,也不需要捕捉所有资料,所以感官运用总是对客观世界的资料进行了主观选择。
摄入的资料经由我们自身的信念、价值和规条过滤而决定其意义,也因此能储留在头脑中。
我们的信念、价值和规条是主观形成的,过滤出来的意义也是主观的。
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,都是用上述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,因此是主观的。
我们只能用这个方式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,没有其他的方法。
这就导致一个结果——对于特定的一个人而言,没有绝对的真实,只有主观的真实,或者相对的真实。
每个人的世界是在他的脑里,我们是凭大脑中对世界的认知去处理每一件事,因此,改变一个人脑里的世界,这个人对世界中事物的态度便会改变。
改变主观经验在脑里的结构模式,便会改变事物对我们的影响和我们对事物的感受。
因此,无需改变外面的世界(我们无法知道它是怎样的),只需改变我们自己(脑里的世界),人生便有所改变。
事情从来都不会给我们压力,压力来自我们对事情的判断和反应。
情绪也从来不是来自某人的言行或环境里出现的转变,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态 度,也就是我们的信念、价值和规条。
5.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
沟通没有对与错,只有“有效果”或者“没有效果”之分。自己说得多么“正确”没有意义,对方收到你想表达的信息才是沟通的意义。
因此,自己说什么不重要,对方接受什么才重要。话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,使听者完全接受或大部分接受讲者意图传达的信息,
便是正确的方法。在沟通过程中,以言语和身体语言进行沟通比文字更有效。在潜意识层面发出与接收的信息比意识层面的大得多。
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信息有完全同样的反应。说话的方法由讲者控制,但是效果由听者决定。改变说话的方法,才有机会改变收听的效果。
沟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气氛。听者的抗拒是对讲者说话方式不够灵活的指控。
6.重复旧的做法,只会得到旧的结果
做法有不同,结果才会有不同。如果你做的事没有效果,那么请你改变你的做法。任何具有创新思维的做法,都会比旧有的多一分成功机会。
希望明天比昨天更好,必须用与昨天不同的做法。改变自己,别人才有可能改变。
世界上本来便是每样事物都在不停地改变中,不肯改变的便感到压力越来越大,终于面临淘汰或失败的威胁。
因此,只有不断地改变做法,才能与其他事物保持理想的关系。
“做法”是规条,目的是取得效果,把焦点放在取得效果之上,就要灵活不断地修正做法。改变是所有进步的起点。
有时候,必须把全部旧的想法放下,才能看到突破的可能性。过分专注于问题本身,便会看不到周边的众多机会。